地质观察描述—岩石、构造
一、岩石观察描述

(一)岩性描述
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岩性描述内容:
1、岩石颜色
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
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
1、岩相划分情况;
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
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
4、包体特征;
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描述内容:
1、接触带类型:
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
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
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
4、原生构造;
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
6、接触带产状变化
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
二、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

(一)褶皱构造
1、褶皱要素
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
2、组成褶皱的岩层
岩性、新老关系等;
3、几何形态
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
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二)断裂构造
1、构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
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
下一条: 走滑断层与韧性剪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