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科普

地质观察描述—三大类岩石

  • 发布时间: 2019-10-25
  • 来源:
 一、沉积岩类

(一)沉积岩的描述

1、颜色

复合色命名法: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

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度

岩层单层厚度系指岩层内上下层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

沉积岩石的结构有:巨砾结构、粗粒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质结构、叶片状结构、纤维状结构。

4、成分

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炭屑、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晶屑、炭屑、沥青、石膏、海绿石、凝灰质。

5、分选性

    分选好:>75%,分选中等:60—70%,分选差:50—60%。

注:“%”系指主要粒级数量比例。

7、填充物质

种类有:杂基、砂、粉砂、泥、凝灰质、钙质、铁质、硅质、泥晶基质、亮晶。

8、胶结类型

    沉积岩的胶结类型有: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9、结核:指成分、结构、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结核按含量大小分为:少量、丰富。

结核按其成分分为:菱铁质、白云质、钙质、黄铁矿、硅质、锰质、煤核。

结核按其成因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结核按其形状分为:球状、椭球状、透镜状、瘤状、不规则状。

10、包裹体:指陆源沉积物在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岩的碎块,其特点未经过分选和磨圆。

    包裹体的种类有:煤、炭质泥岩、泥质岩、粉砂岩、砂岩。

    11、层面构造:波痕、冲刷痕、压刻痕、负载构造、雨痕、干痕裂、生物遗迹。

    12、层理构造

    层理类型: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痕纹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均匀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水平互层层理、韵律层理、变形层理。

    13、裂隙

按裂隙与层面的关系分为:斜交裂隙、平行裂隙、不规则裂隙。

    14、节理

节理类型:张节理、剪节理。

15、条痕

    条痕色有:深、浅、黑、灰黑、褐黑、黑褐、黄褐、褐、灰。

    16、断口

    按其形状分为:贝壳状、参差状、平坦状、眼球状、阶梯状、棱角状。

    17、对盐酸反应

    不起泡、微起泡、起泡、剧裂起泡。

    18、光泽

    强、弱、沥青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金刚光泽、似金属光泽。

    19、坚硬程度

    按其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半坚硬、松软。

    20、岩层接触关系有:明显接触、过渡接触、冲刷接触。

    21、化石(植物化石、动物化石):

    按化石含量分为:少量、丰富。

按化石完整程度分为:完整、不完整。

(二)沉积岩的分类

沉积岩按物源不同分为:

1、陆源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而成的岩石。其中,陆源碎屑物质占50%以上。

按碎屑大小划分为如下粒级:

      砾 …………………………………..>2mm

     砂 …………………………………..2~0.05mm

      粉砂 ………………………………..0.05~0.005mm

      粘土岩……………………………..<0.005mm

2、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的火山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而成的。

3、内源沉积岩:组成岩石的沉积物有沉积盆地中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也称机械-生物-化学岩。

 (三)沉积岩描述实例

(1)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灰白色(带褐色),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屑成分为石英(80%)、白云母(5%)。石英粒径0.3—0.5毫米,少量达0.5—0.7毫米,次滚圆状,分选性较好;胶结物为泥质。

岩石具平行层理,层理厚度0.2—0.5米;石英颗粒由下往上变细。节理见有157°∠32°、230°∠50°两组,以前者较发育。

岩石具弱的绢云母化,不均匀。

本层底部偶见有星点状的晶质辉铜矿,分布在石英颗粒之间,呈他形粒状,大小5毫米,含量约小于0.5%,与绢云母化有一定的关系。矿化向底部逐渐增强,与下伏砂岩辉铜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

(2)灰绿色页岩:灰绿色(浅灰色),泥质结构,鳞片状构造。

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碎屑所组成。具薄层状水平层理,层厚2—10厘米,上部石英碎屑有所增多,并见有少量菱铁矿结核,大小约2×1.5厘米,长轴方向与层理一致。

节理以157°∠32°一组较为发育。

蚀变:见少量碳酸盐脉沿上述节理充填。部分碳酸盐渗入到脉旁的围岩中,脉宽1—7毫米,形态不规则。

本层见有少量星点状的黄铁矿,含量小于1%。

与下伏粉砂岩整合接触。

(3)泥灰岩:暗紫色,块状构造。

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表面上残留一层粘土薄膜,含一定量的泥质成分。

硬度不大,断口贝壳状,较致密。

二、岩浆岩

(一)侵入岩

1、橄榄辉长岩:暗灰色,显晶质等粒中粒结构,颗粒一般为2-3毫米,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暗色矿物有辉石(40%)、橄榄石(10%);浅色矿物全部为斜长石(50%)。辉石为黑色短柱状或柱状,有解理;橄榄石为浅黄色,粒状,具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星点分散于岩石中。斜长石呈长条状、李状,透明,有时可见聚片双晶。

岩石很新鲜,没有受到次生变化,比重大,暗色矿物:浅色矿物=50∶50。

2、石英闪长岩: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斜长石60—65%,石英约10%,角闪石约15%,黑云母约8%。斜长石呈板状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3毫米;角闪石为墨绿色,他形—半自形粒状,大小0.5—1.5毫米;黑云母呈棕黑色,片状,大小约2毫米。

岩石中的斜长石具弱的绢云母化。

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含量小于0.5%;偶见辉钼矿。

岩体由内向外,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趋势。与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接触处,其颜色呈暗灰色。

节理较发育,主要为15°∠37°一组张节理。

3、斜长花岗斑岩:灰白色,间夹黄绿色斑点。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矿物主要为长石(15—20%)和石英(10—15%)。长石斑晶呈半自形板状或他形,大小2—5毫米;石英斑晶具六方双锥体,少量为浑圆状,大小1—3毫米,部分石英斑晶有破碎现象。

    基质为隐晶质结构,主要由长石类矿物组成。

基质几乎全部绢云母化;长石斑晶也多蚀变为绢云母(部分变为叶蜡石)。黄铁矿呈浸染状散布于基质中,多为他形粒状,少量为自形立方晶体,含量约1%,偶见他形粒状黄铜矿。

岩体边缘斑晶矿物的含量减少,结晶也有变细的趋势。

与其接触的围岩(灰绿色页岩)有弱的退色现象。

(二)喷出岩

1、火山角砾岩:黄灰色(铁染成灰黑色),角砾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流纹斑岩(70—80%),少数为硅化砂岩。角砾大小不等,一般5—50毫米,大者达80毫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此外,尚有少量石英晶屑。胶结物为泥质和铁质,胶结程度中等。

岩石具弱硅化。

赤铁矿以胶结物的形式出现在角砾之间,一般较为均匀,含量约5—10%。

岩石坚硬性脆。

节理裂隙发育,但很短小(长度仅5——10米)且不成组。

与下伏凝灰质页岩呈整合接触,界线清楚。

2、凝灰岩:灰绿色间夹灰褐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火山碎屑物质,偶见石英晶屑,颗粒皆小于2毫米。由泥质、铁质胶结,较为疏松。

主要蚀变为叶蜡石化,其次为绢云母化。叶蜡石呈0.5—1.5毫米的斑点状分布。

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他形晶粒状,大小0.5—2毫米,含量小于1%。

三、变质岩

1、堇青石角岩:黑色,具斑状变晶结构,贝壳状断口,块状构造。

变斑晶为粒状堇青石,大小1—2毫米,含量20—25%,具有玻璃光泽,无解理,风化后呈白色土状;变基质致密,肉眼无法分辨其颗粒和成分。

2、角岩化条带状变质粉砂岩:灰—深灰色,变余粉砂结构,条带状构造。

深灰色条带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碎屑及少量绢云母组成,灰白色条带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雏晶黑云母组成,两者黑白相间排列组成条带,并呈不规则弯曲,条带宽5—10毫米不等。下部灰白色石英碎屑含量递增。岩石中的胶结物多变为雏晶黑云母,基底式胶结。

岩石普遍具角岩化,局部具弱的透辉石化,主要沿灰白色条带进行交代,一般呈团块状或透镜状产出。

岩石中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分布在透辉石团块之中。

3、透辉石榴矽卡岩:灰绿带棕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主要有石榴石(60%)、透辉石(30%)、碳酸盐(5%)及少量硅灰石、绿泥石等。石榴石呈棕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径1—3毫米;透辉石灰绿色,呈针柱状,晶体小,分布不均匀。

沿裂隙见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

局部见星点状磁黄铁矿,含量约2%。

岩石致密坚硬,在中、下部见残留的大理岩条带,故推断原岩为条带状大理岩。